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?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。回应这一期待,就需要司法人员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:一个司法案件对于当事人的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?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?这样的问题,同样需要影视创作人员基于人民立场、人性立场去思考。
“我们办的不是案子,而是别人的人生。”几年前,一位一线办案检察官的办案体悟,如今已成为众多司法人员的共识。
在《以法之名》中,这样的主题,也得到深刻的体现。
以影片中的万海案、张文菁案、乔振兴案三个案子为例,哪个案子不是当事人的人生?
在万海案中,万海本是一位企业家,他被诬陷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,身上莫名其妙地被安上了万家灯火娱乐城伤害案主谋等罪状,被以涉嫌组织、领导、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,故意伤害罪等罪名批捕。他选择认罪,也是因为儿子万潮被人要挟,为了保护儿子才被迫妥协。他涉黑被抓后,企业没有了,父子也不能相见。儿子因为想替他出气被真正的黑恶势力打成重伤……直到后来,检察机关重查此案,才还了万海公道。
在张文菁案中,张文菁本是一位有着法律理想的律师,一心想通过法律途径追求公平正义,却被诬陷为黑恶犯罪组织的重要成员。经过指导组的仔细调查甄别,张文菁案被撤回起诉,她重获自由。
在乔振兴案中,乔振兴被黑恶势力所害,却被伪造成因充当黑恶势力“保护伞”畏罪自杀的情况。妻子、女儿不但要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,还因“贪官”家属的身份遭到嘲笑和鄙视。直到万海案的真相大白,乔振兴的冤屈才被洗刷。
不难看出,这些案件中,每个当事人的人生轨迹都被改变了。这时候,是否能在司法办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,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。“办案,办的是别人的人生”,这一问题在剧中人的遭遇中具象化了——一个案件既可以毁掉一个家庭,毁掉一个人的人生,也可以帮助一个家庭、一个人向阳生长。
也正因为如此,该剧以艺术的真实,从人性立场展现了案件对当事人人生的影响之后,又着力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、信念坚定的法治工作者群像,他们面对压力不退缩,面对诱惑不动摇,以对法律的忠诚,在办案中守护着正义的天平。而具体到承担法律监督职责、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机关,则呈现了洪亮、郑雅萍对每一条线索的执着求证、对每一个程序的严谨恪守、对每一项合法权利的充分保障之中,艺术化地彰显只有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、案件的每一个环节,才能真正守住公平正义的防线,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